大学生创业行为背后离不开文化的支持
以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大学生创业行为背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进取的精神追求。这种行为具有精神塑造、风气引领、行为激励等强大的文化功能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新型文化资源,对于促进社会和大学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大学生创业文化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通过培育而产生和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似一股清风,为大学文化注入强劲生机和活力,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在这种精神引领下,敢闯敢试、敢于冒险、敢于创造的思潮,激荡在青年学子的胸怀;不畏艰苦、带头创业的校友,成为追捧的校园明星。“勇敢走出去,在创业中升华人生”——这种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在校园内成为多数学生的自觉追求,形成一道鲜明的文化色彩。
大学生作为创业时代的创业先锋,其创业行为必然会引领创业热潮,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有力推动创业实践发展、创业活动交流、创业规律探讨和创业理论研究,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扩大创业宣传,营造创业舆论,促进反映创业实践的文化艺术创作和繁荣。
此外,创业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技术、高素质的文化载体,通过创业为基层、农村和社区带来了进步的思想观念,先进的生产理念、丰富的科学文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推进了社会先进文化建设。
创业大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特长,牵头组建兴趣小组、读书站、生产协会等文化组织,或者在创业有成时出资建设公益性、基础性文化设施和场馆,直接投资经营性文化产业等,都将有力推动社区和基层文化建设。
但在看到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创业文化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通过培育而产生和发展的,大学生创业需要有利的文化环境支持,其环境的营造最重要的是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和社会观念。既要使创业大学生有创业光荣、创业可敬的荣誉感,又要使他们感到进退自如、成败无忧。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转变社会观念和大众心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败观,加大创业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强对创业者的人文关怀和支持。
创业大学生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群体,有较高的文化需求。由于创业地尤其是农村和基层,文化发展落后,条件十分简陋,不能满足其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给其生活和创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还要着力改善其文化条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享有使用网络、阅读书报、收看电视、体育锻炼等基本文化条件。要以人为本,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鼓励大学生多人一组集体创业,增强决策能力、受挫能力,满足正常的情感交流需求,减少孤独寂寞。
适宜的文化平台,有利于促进创业大学生交流感悟、研讨问题、互动合作、寻求支持,推动创业健康持续开展。地方政府要充分关注这一群体,通过定期举办创业研讨会、创业咨询会、组建创业者协会、建立创业者网站等措施,为创业大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高校可以牵头召集创业大学生召开座谈会等,提供交流机会,帮助协调解决问题。
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创业文化的建设,始终要以创业教育为基础。要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风险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业激情,掌握创业技巧,理性对待创业,浓厚创业氛围,使创业在校园成为一种时尚和多数人的自觉追求。针对部分创业潜力较大的学生,要进行进一步的创业专门教育和培训,推进他们的创业梦想向创业现实的转化。
要深入研究,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精心建设创业文化。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邀请创业大学生和创业研究专家作专题报告,举办大学生创业研讨会,举办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建设大学生创业网,创办大学生创业报刊等途径,浓厚创业文化氛围。要重视建立学生的创业档案,及时搜集、整理、编印创业典型的先进事例,加大创业典型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以弘扬创业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等,逐步形成鲜明的创业文化特色。
丰富的创业实践是创业文化建设的源泉。一方面要通过创业实践培植鲜活的创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活跃的创业文化推动创业实践。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完善创业激励和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协调等措施,健全大学生创业的促动机制,不断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向纵深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