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创业,不只需要“零首付”(2)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和“扶上马,送一程”
优惠政策虽好,但多数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仍然顾虑重重,表示不愿贸然创业。第一批大学生“零首付”公司的“小老板”们多数人都是早有创业准备,创业新政只是万事俱备时恰好吹来的“东风”。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的文野、曾虹云半年前已着手筹备创业,只是由于资金及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创业计划才拖到了新政策出台,启动资金的压力减小,手续更便利,仅用了不到3天,他们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尽管通过各种途径已经有了启动资金,大学生老板们仍表示,他们面对的最大压力还是市场认可及资金问题。刚刚成立一家服装公司的朱颖栋说,自己一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批些商品放在网络上销售,获得了第一桶金。但现在成立公司就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办公费用、管理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补贴,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上海艾创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曾虹云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但其中很多人不了解市场和创业起步阶段等各方面的问题。一位接待大学生创业者咨询的专家也认为,多数大学生对于如何创业,仍然充满迷茫,对寻找、申请创业资金的环节、优惠政策缺少仔细研究,对于税务代理、创业沙龙、人才基金资助等社会提供的创业服务细节,更易忽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创业必定会有“高门槛”,优惠政策很难实际享受到。
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上海目前已建立约180家大学生创业公司,为约1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创业公司核心团队人数约800人,其中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300人。上海外贸学院是上海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成效显著的一所高校。院长王新奎则做过调查,该校2001年毕业的学生中,现在成功创办公司并提供就业机会的有10%。该校设有创业模拟运行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创办“模拟公司”,承接校内业务。从2005年至今,学生们一共成立了83家“公司”,其中14家,以后成了工商注册的真正公司。王新奎认为,大学毕业生最佳的创业状态,是毕业以后3至8年。在校期间,高校应更多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大学的责任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以前,具备尽量多的条件,成功不成功一看学生个人努力,二看是不是能够遇到并抓住机遇。”
杨浦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区别于“4050”群体的“生存型”创业,大学生创业通常以低投入、大市场、高增值的“机会型”为主,发展速度快、爆发力强、回报率高,但也有存活率相对较低的风险。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和实际运作经验,大学生企业初创期往往步履维艰。创业成功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