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经历(2)
大学生自主创业:成果转化型
董航,齐齐哈尔大学2008届毕业生。
董航喜欢钻研问题,平时爱搞一些小发明创造。大二寒假的一天,他在家里发现,由于空间局促,要拉开左侧靠墙的冰箱门十分不便。爱动脑筋的他画起草图,设计了一种左右两侧都能打开的“双轴式推拉门”。这个设计得到学校一位老师的肯定,并帮助他申请国家专利。
中学开始董航就做小设计。但这次他决定进一步:“不能总停留在设计样品层面,应发挥它们的真正用途。”董航认为,这个双开门设计一旦投入市场,价值可能会很大,争取把这项设计转化成产品。
2007年“五一”长假期间,董航揣着自己的发明,开始全国范围的“家电企业调研”。七天里,他走访了一大批冰箱生产厂家,推介自己的发明。通过“调研”,董航发现,这项设计不仅适用于冰箱,在家具、船舶、军车等领域也能运用。
当年7月,董航拿到了《一种双轴式推拉门》的专利审批证书,这项发明成为当年国家173个重点专利项目之一。让他欣喜不已的是,这项发明被评为第七届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专利发明奖金奖,董航获得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级工程师证书。据香港一家权威评估机构初步评估,这项专利的国内转让价值达3569730美元。
经过调研,董航和连云港一家具生产企业签订了专利转化意向书。
大学生自主创业:摸爬滚打型
张一腾,上海理工大学2009级应届毕业生。
“刚开始我只是做些小生意,勤工俭学而已,没想到会发展成创业。”
大二那年,张一腾了解到,学校第五食堂是承包经营。于是,他找到食堂承包方,提出希望勤工俭学,让他喜出望外的是,食堂竟打算签给他一个铺面,让他开一家连锁经营的奶茶店。张一腾意外地当上了“老板”。
大三时,张一腾决定“伸展一下手脚”。他找了几个同龄人一起盘下学校附近一家因经营不善正欲转让的餐饮店,开始时售卖一些价位比较高的小吃和点心。由于顾客稀少,经营不久就出现亏损。
张一腾决定“转型”。小店周边的消费者以大学生居多,购买力水平不高,不适合做高价位餐饮。于是,他们选择做上海的传统小吃——锅贴。
锅贴店很受学生欢迎,一连3个月,每日三餐时,小店外就排起长队。然而,好不容易经营成功的锅贴店却被一场大火烧毁。
在最困难时,张一腾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不久,一家新的锅贴店在学校旁开张。张一腾经过努力,招聘到一位多年从事锅贴烹饪的技师。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又到霍山路、复旦大学校园、同济大学校园先后开分店。他还建立一个配送间,专门配送锅贴,“我们的锅贴越来越受欢迎!”
回首创业路,张一腾坦言,很多时候想放弃,“摸爬滚打的人更需要理解”。让他心怀感激的是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的扶持和培训,这些坚定了他做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