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跳跳鱼养殖 浅海荒滩变金滩 (2)
突破技术瓶颈造福浅海渔户
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地沿海地区,都盛行养殖“跳跳鱼”。虽然“跳跳鱼”具有病害少、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管理方便及活鱼耐输等优点,但苗种的严重缺乏和养殖管理缺乏规范化,导致养殖效益低下等问题已成为我国“跳跳鱼”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由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霞浦县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霞浦长盛养殖场和霞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共同组成的课题研究组,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从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研究出突破“跳跳鱼”养殖技术瓶颈的可靠方法,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同时改进了捕捞方法和饲料的养殖方法。比如,在部分养殖池改进了低栖硅藻的培养方法,将养殖池的水位长期保持在5-10cm,盐度保持在20%浓度,硅藻生长快、产量高,保证了“跳跳鱼”食物的充足。当地渔户为捕捞“跳跳鱼”特制了大口进小口出的网兜,解决了长期以来“跳跳鱼”捕捞难的问题。如今,制约我国沿海“跳跳鱼”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已得到解决。
宁德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鸿基介绍说,该项目课题研究组开展了大弹涂鱼在土池中的产卵规律、大弹涂鱼仔鱼开口摄食期及各发育阶段的关键性饵料、大弹涂鱼培育的适宜环境条件等研究,在国内率先取得大弹涂鱼批量育苗成功。在土池养殖技术上,改进了低栖硅藻的培育方法,采用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的养殖方法及冬季用泥土封闭洞口捕捞成鱼的方法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成鱼捕获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进一步推动大弹涂鱼产业在国内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产学研结合谱新篇
“厦门大学海洋系从1986年就开始了大弹涂鱼人工繁殖和育苗的研究,在国内外同行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但是直到与霞浦县开展产学研合作,才真正将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规模化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洪万树表示。
“最早我们在海洋系的水泥池里人工繁殖大弹涂鱼,那时只有七八千尾的数量,1990年在连江县试养达到近两万尾,之后在福建其他几个沿海地区进行过尝试,最后在自然条件及养殖基础比较好的霞浦扎根,共同申报了科技项目,集合厦门大学海洋系、当地科技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养殖户等各方力量,最终将大弹涂鱼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及规范化养殖这一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我们前后开展了6期500多人次的培训,使一线养殖户掌握了鱼苗的选择、养殖池的建造、施肥、进排水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养殖面积不断提高,产量也不断增加。”谈起当年研发项目的过程,洪万树万分感慨。“下一步,我们将进行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两项工作,希望通过引进国外性状较好的品种驯化或杂交,进一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