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熊晓鸽手握25亿美元风投 掘金中国二线城市(2)
对于在资本运作中长袖善舞,熊晓鸽笑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金融危机是企业并购、合并的最好时机,从这个角度讲,也是投资者的大好机会。
未来--投资重点向二级城市倾斜
谈起IDG中国的未来,熊晓鸽表示重心仍将在中国,不过在前十几年重点关注国内几大一线城市后,会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二线城市。
熊晓鸽称,中国时机比较好,因为赶上了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过去几乎所有机构掌管的钱都投在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国内一线城市,“我们会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二线城市,也在琢磨每个地方更适合做哪些事情。”
梦想--打造中国的“时代华纳”
2009年3月29日,湖南大学礼堂迎来一部电影在湖南的首映礼。在湖大师生观看完这部以1977年恢复高考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后,该电影的出品人随导演、男女主角乘拖拉机出现在观众面前,他就是熊晓鸽。
谈起此次“触电”经历,这个成天与数字、资本打交道的投资人顿时变得感性起来。他告诉记者他就是1977年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大学生,他感慨道:“在我不短的投资生涯中,这是惟一一次没作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投资。”曾有报道称,熊晓鸽憧憬着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像“时代华纳”那样的出版传媒帝国。对此,熊晓鸽向记者坦言:“的确,我有媒体梦想,也一直都没有放弃。”
经验--目标明确是奋斗动力
作为中国风投第一人的熊晓鸽,最初是如何接触到这一概念的?熊晓鸽告诉记者,在此之前,自己在美国卡纳斯集团旗下《电子导报》当记者,经常被派往硅谷采访创业者。创业者们总是高兴地欢迎他说:“我们可以拿着你的报道去见风险投资商,能够帮我们顺利拿到钱。”随后他结识了一批风险投资家,觉得“这个东西搬到中国来挺好”。然而,最初在国内推广风险投资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熊晓鸽代表IDG和上海科委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后,却找不到资金和管理人。一家英国老牌风险投资公司的高级人员到北京、上海转了一圈后,得出结论是:10年以后可以,现在投资人不可能把钱给你们。但熊晓鸽并没放弃,并最终大获成功,他掌管的资金也从最初的2000万美元到如今的25亿美元。
问及成功的原因,熊晓鸽笑着回答,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到的,说起自己上大学、当记者、做风投等一步步阶段性的明确目标,正是他不顾一切为之奋斗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