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本土创投崛起 外资VC谨慎乐观
十年酝酿,创业板终于修成正果。国庆节后,特瑞德、神州泰岳等10家首批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就有望正式挂牌上市。而第二批鼎汉技术、爱尔眼科等9家企业,网上申购的日子也已经定在了10月13日。
即将登上资本市场舞台的创业者们,笑容满面地迎接着四面八方的鲜花和掌声,而就在他们身后,这一刻难掩兴奋的还有创投“资本家”们。据统计,就在这19家即将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背后,就有15家公司披露有创业资本支持,而其中仅乐普医疗、爱尔眼科,以及中元华电身后有外资创投身影出现,其余全部是本土创投的天下。
创业板首批10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超过40倍,本土创投无疑迎来了收获季节。仅以重庆风投为例,2007年3月投入2000万元增资莱美药业,上市后持有1717.2225万股,据估计一年后退出,四年间收益将增值20倍。创业投资领域,长期以来是外资唱主角,它们抛出了中海油、新浪、搜狐、网易以及盛大、阿里巴巴等一个个在境外红筹上市的创富神话。
金融危机之后,本土创投发展迅猛,而外资创投因为政策局限,且较多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的步伐有所放缓。创业板开闸之时,本土创投迎来弯道超越的机会。
本土创投创业板井喷
深圳创投同业公会副会长王守仁对本刊记者说:“深圳的创投非常活跃,总共加起来有400家左右创投公司,管理的资金有1000亿,项目2000多个。”一直以来,本土民营的基金规模偏小;国有背景的创投,管理层又往往没有自主权;在项目的退出渠道上,比较优秀以及规模大的企业,A股市场上市审批严格;海外退出,优势又不及外资风投明显,他们一直期待着创业板的问世。
外资创投与本土创投力量悬殊,是不争的事实。外资创投大多在海外有数十年发展历史,而本土创投只是一个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婴儿,在股市全流通还没有实现之前,本土创投只能眼看着外资创投从中国企业身上赚钱。“本土创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标志性事件。第一,就是达晨创投投资的深圳同洲电子,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这意味着本土创投辛辛苦苦的耕耘,换来了回报。”达晨创投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傅仲宏说。
达晨创投在同洲电子的投资,5年收益增值30倍,成为本土创投里程碑式的项目。随后深圳创投、上海联创等本土创投的投资项目也不断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其丰厚回报与海外创投的境外红筹上市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就是金融危机。2006年、2007年,股市火热,新的创投公司如雨后春笋,但去年金融危机爆发,这些项目退出看不到头,有的资金也撑不住了,很多本身是二级市场的资金,做短线的,没操作经验,即使上市,也就是赚个一倍两倍,觉得跟预期有大差距,这些钱还不如去炒股票,这些创投,就逐渐被市场淘汰了。”金融危机并不是对达晨创投毫发未损,2008年,达晨投资的项目有8家送审准备上市的,结果只批了一家,“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收益增值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