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17岁开封青年五百元只身闯北京成功创业
500元只身闯北京
1977年,杨光出生在开封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过早去世,年仅17岁的杨光走进开封县水利局二级机构上班,而他面对的是比别人更多的生活压力。没多久,单位效益不好,发不了工资,杨光便靠给单位的施工队帮忙补贴家用。
“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我都能干。”对年轻的杨光来说,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自己的首要责任。
水利局修桥,一车20吨的水泥要卸,正值下班时间,没人愿干。
“卸一吨两块钱?我干!”
20吨水泥,杨光独自一人卸下、码好。手没有知觉了,就用身子扛。那一夜,他拿到了40元报酬。
杨光说,那是他的“绝对贫困”时期。
1998年,杨光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突发高烧,必须住院治疗,治疗费500元。杨光和妻子东拼西借只凑够300元。交了住院费,这个七尺男儿再也忍不住眼泪,“作为男人,应该撑起这个家!”
杨光彻夜未眠。“我要出去闯闯!”
第二天,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1998年年底,怀揣从亲戚处借来的500元钱,杨光只身前往北京。那年,他刚满21岁。
朴实的杨光
从技术员到总工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凭借自己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函授学习所掌握的建筑知识,杨光在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谋到了一份儿技术员的工作,月薪800元。
工作中,杨光比别人干得多,处处留心学习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并从中寻求突破。
当时,北京的房地产开放市场一片红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工期成为各个建筑公司的首要指标。杨光发现,工人一天连续工作8小时,由于疲劳工作,效率不高。
一次业主大会上,业主因为工期延误纷纷要求开发商退房,公司受到牵连。这时,杨光找到公司管理层,递交了自己的劳动用工改革方案:将工人每天工作强度由8小时缩至6小时,设置两班工人,每班一次工作3小时,两班倒轮流上岗。方案很快被公司采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公司正承建的一个住宅小区施工项目以高质量提前数月交工。
随后,接连几个建议让杨光在公司崭露头角。公司高层研究决定,把杨光从一线技术员破格提拔为总工,月薪8000元。时至杨光进入公司,刚满4个月。
创办自己的公司
更大的平台,给了杨光更多的空间。杨光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不断在《建筑学报》等建筑领域的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