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17岁开封青年五百元只身闯北京成功创业(3)
2005年,公司年产值突破1亿元。紧接着,杨光创办了4个子公司,涉足投资、文化、建材研发等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2008年,实现年产值5亿元,纳税2000万元,当年被评为北京市纳税先进企业。
浓浓的家乡情结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开封中州国际饭店初次见到杨光。
“我们用开封话交谈行吗?这样更亲近,谈话更随意。”
握着记者的手,这便是杨光的开场白。话语中,流露出一份儿浓浓的家乡情结。
这份儿家乡情结也时刻萦绕在杨光的创业历程中。
在杨光的公司里,他要求用人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下岗工和家乡开封的农民工。公司里绝大多数工人都来自河南,而来自开封市及其周边县区的农民工和下岗工就占据公司的“半壁江山”。
担任公司物资部重要职位的是开封供销系统的下岗工,杨光的司机是开封杞县人。公司承建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就在开封地区招工1000人。公司用工高峰期时,来自开封的农民工能达到3000人之多。每年,在杨光的公司谋生的开封人都超过2000人。
杨光这样解释公司的这种用工现象:
“我是开封人,开封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吸收这些劳动力,他们从公司每带走一分钱,就等于我们给家乡建设作出一分贡献。”
一位开封县农民组织了一支60人的务工队伍在“斯地思通”打工,4个月下来,这支施工队带回家乡3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
谈到明天,杨光信心百倍:“公司有能力、有信心面对这次金融危机,今年公司已签订了4亿多元合同,我相信只要真诚、奉献、坚持,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