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域资本三期基金即将募集完毕,拟协助企业并购(2)
“2003年、2004年,创业还是很时髦的东西。中国的媒体,对创业产生财富的报道比美国更多一些,营造了一种创业氛围。杨致远、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也许一些美国人并不很了解,但很多中国年轻人都津津乐道。”于说,“从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项目,也能看到创业在从高科技延伸到各个领域。我的一个清华校友从海外回来后,就做了个湘菜连锁餐厅。”创业的人那么多,企业成长空间也很大,他们都要融资,这让于剑鸣萌生了做投资的想法。
非典型成长
从投资开始,于开始踏上一条跟很多海归不同的非主流路径。他没有顺理成章地加盟硅谷一家VC,然后来中国投资时髦的TMT行业——犹如很多金融和工程师出身的海归派那样。他也没有选择去找硅谷的朋友一起创立一家自主品牌的VC,做早期投资——犹如那些从创业家转身VC的海归那样。
于剑鸣最先想到的并不是怎么利用海外资源,而是如何让自己更迅速地融入本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山歌。”2004年,于加入了浙江的一家信托公司,这家公司迁到北京后更名为瑞丰信托。“这家信托公司有牌照,可以用人民币投资。”如果不是人民币融资环境的不成熟,于也许就沿着这条人民币投资基金先行者道路走下去了。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信托融不到资,于是就想成立一个美元基金。
也许跟在信托公司的经历有关,于剑鸣更感兴趣的方向不是做针对早期创业企业的VC,而是对那些快速成长期企业投资的PE。“我们相信PE未来会成为三大融资渠道之一(另两个是资本市场和银行)。”
于剑鸣一直庆幸自己抓住了一个少有的历史机遇,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于发现了投资当时还是非流通的法人股的机会。“上市公司有很多占比较小的法人股。很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觉得股改不会很快实现,反正套不了现,就想卖掉自己的股份。从PE的角度,我们的投资周期是7年,可以等到3年、5年后再流通。”
要投资先要筹资。于开始动用海外积累的人脉资源,先找了淡马锡的朋友,让他们投点钱。“最难的就是第一次找钱,不知道谁会给你第一次。那就跟他们磨吧。”所幸的是,于剑鸣的想法跟淡马锡不谋而合。他们在2003年就开始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机会。后来,于剑鸣又找了软银控股做投资人。软银控股跟于的母校清华大学有个合资企业。
2005年5月,于剑鸣和他在原信托公司的旧部发起成立了新宏远创基金,规模为1亿美元。投资人为上述的新加坡淡马锡和日本软银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