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创投总裁叶东:黑暗中摸索清洁能源机会(5)
学习曲线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闭幕日。青云创投受资企业年会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举行。在晚宴前的祝酒词上,举杯看着在座30多位清洁技术创业者和青云创投的员工,叶东提到了年会与哥本哈根的惊人巧合,他说:“清洁技术的时代正在到来,欢迎加入青云邦!”
晚宴后,赴宴者都沉浸在自由交流中,直至午夜凌晨也未散去。没有哪一家创投公司的受资企业天然相连,甚至很多都是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汇能科技的创始人吴正宇成为“热点人物”,他还在研发中的储能技术,正是中盛光电寻觅已久。而嘉博文CEO于家伊发现嘉禾木的木质素可以与她的生物肥料搭配销售……
构建这一格局,叶东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学习曲线。事实上,一些风险投资迄今仍然对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敬而远之”。污水处理,因为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企业与地方政府时常拥有难以厘清的关系;节能建筑,因为需要跟素质参差不齐的建筑承包商打交道,巨大的信用风险让不熟悉这一价值链的风投往往选择绕行。加之整个清洁技术的投资与政府政策的紧密相关性,要在中国做好清洁技术的风险投资,美国成熟的方法论并非都能照搬过来。
在初期,青云创投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对照清洁技术领域的美国上市公司,来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当时叶东看好为造纸厂提供黑液解决方案的技术,并一度试图引进两家国外的公司进入,均未成功。于是在2005年,主管该项目投资的合伙人吴勇从投资者变成了青云创投的受资人。现在他筹建嘉禾木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
但叶东很快发现,做清洁技术投资与IT投资有着本质的区别:IT重视技术,有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推而广之后会创造一个市场;而清洁技术的投资却是污水、垃圾、空气污染已经存在,地域性非常强。这是一个吸入式市场,必须以问题(商业机会)先导,找到能就近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技术是否先进,来自中国还是美国。因此,在投资的方向上,他需要更加注重对行业的深入研究而非单纯的对国外趋势亦步亦趋。
事实上,清洁技术市场的发展与世界工厂的迁移史高度吻合。在叶东刚入行的2002年,中国还在延续当年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时的问题,比如废水处理。但清洁技术很快就从2001年前后狭义理解的“三废处理”,扩展到2003年前后的“节能环保”,到2005年新增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如今百花齐放的“可持续交通”、“生态农业”、“CDM”……高达20多个细分领域在近年开始突然加速,中国也正在超越欧美和日本,成为清洁技术最前沿、覆盖领域最广的高度复杂市场。